两会声音 | 绿色节能环保成为建筑行业新风向发表时间:2021-04-02 10:46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王俊:加强顶层设计 完善科研标准体系 迈向零能耗建筑 “十三五”时期,我国完成零能耗建筑领域国家标准《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51350-2019,填补了引领性节能标准的空白,提出了2025-2030-2050年发展方向;研发了外墙、门窗、新风一体机等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核心产品;完成十三五科技示范80万平方米,研究成果规模化应用1000万平方米,引领建筑节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降低建筑能耗、提升建筑能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必将成为应对全球能源危机和实现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在零能耗建筑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中长期发展的政策机制缺乏;二是不同气候区和建筑类型的零能耗建筑技术体系需进一步细化;三是产业集群效应有待提升,产业规模亟待扩大。 因此建议: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推进立法工作。按照目标导向、学科交叉、分类统筹、经济适用的原则,将近零能耗建筑规划、建设、运维、激励措施等融入城乡治理全过程,推动将零能耗建筑纳入法律法规立法计划。 二是开展科研攻关,完善技术标准体系。研究100%可再生能源供给情景下的建筑用能负荷调节、蓄能装置的跨时空协同技术,推动零能耗社区弹性能源系统构建。建立完善零能耗建筑及社区设计、施工、运行评价标准。 三是开展规模化推广,推动产业发展。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区域,尽快开展不同气候区、不同建筑类型的零能耗建筑与老旧小区改造研究,提升老旧小区建筑室内环境和舒适度,并通过规模化示范加快推动产业发展。 四是布局“一带一路”,引领国际合作。依托“科技部近零能耗建筑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加强与国际顶尖科研机构的合作,举办有影响力的国际科技会议,牵头国际合作项目,引领本领域国际合作。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会长郝际平: 大力发展钢结构建筑 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和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疫情启示我们,人类需要一场自我革命,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地球。 2020年9月,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确定为2021年八大重点任务之一。今年以来,多地出台政策,大力落实中央指示,加大力度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尤其是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发展。装配式建筑可大幅减少污染、降低能耗和浪费,是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节能减排的重要实施载体。我们大力发展钢结构建筑,对于建筑业“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十分有利。 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现代木结构是三种主要的装配式结构。与传统建筑相比,钢结构建筑碳排放优势主要体现在建材生产阶段与建筑施工阶段。目前,国内的装配式建筑大多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装配式钢结构占比较少,未来必须大力推广力度。 作为全国性社团组织,我们愿为钢结构行业的发展,为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继续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秘书长吴景山: 提高能效优化用能 加快实现碳达峰 为实现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建筑业要采取进一步行动,控增量、减存量,从建筑能源需求侧和供给侧同时发力,既要保供给,又要减排放,争取2030年前建筑领域碳达峰。一是提高建筑能源效率,引导建筑合理用能。全面发展绿色建筑,分步推广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和零碳建筑。推进既有建筑绿色低碳改造,提高建筑低碳运维水平,在改善建筑环境的同时,控制并降低能耗。推行百年建筑,突出建筑寿命延长和绿色建材的碳减排贡献。二是优化建筑用能结构,逐步削减建筑碳排放存量。提高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鼓励建设电、热、冷、气等多种能源协同互补综合能源项目,实现能源梯级利用。积极提高建筑电气化水平,鼓励发展建筑“光储直柔”综合技术,实现建筑用能清洁化、低碳化。三是采取积极有效的激励政策,鼓励发达地区、重点建筑用能单位率先碳达峰、领跑碳中和。不同地区结合经济发展条件、气候特点采取差异化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引导建筑行业推动节能减碳。四是积极探索农村建筑电气化、清洁化和低碳化的新模式。通过农村光伏、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应用,实现农村建筑低碳发展,逐步实现农村从建筑耗能到产能,通过低碳技术推广扶持农村经济发展。 三一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唐修国: 加大“装配式竖向混凝土结构”技术应用 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筑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迅速,已形成较为成熟的以“预制水平构件+预制围护与内隔墙+装配式装修”为主的装配式建筑系统,并逐渐向以“智能建造”为核心的“新型建筑工业化”方向健康发展。但从具体实践看,大部分地区在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时,仍以“水平结构预制+其他非结构部分预制”技术为主,混凝土主体结构整体预制率偏低,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的推广和国家政策的全面落地造成了一些影响,推广竖向混凝土结构预制技术刻不容缓。总体来看,当前竖向混凝土结构预制技术仍存在成本高、安装困难、施工效率低、灌浆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在此建议:一方面,建筑业企业要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在技术上大力创新和实验;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竖向混凝土结构预制技术的推广力度,搭建培训平台,在政策上倾斜鼓励企业创新。三一集团联合国内权威专家,研发出了以“空腔+搭接+现浇”为核心的SPCS3.0竖向混凝土结构预制技术,形成了团体标准CECS579-2019,可以实现墙柱梁板全预制、地下地上全装配,大幅减少人工需求,达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智能建造、绿色发展的目标,已在湖南、上海、天津、北京、山东、重庆等地完成项目落地,施工面积近100万平方米,建议政府相关部门或机构组织考察、论证和推广。 北京建工资源循环利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烁: 让建筑固废全部找到归宿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目前建筑垃圾存量已高达200多亿吨,年新增约35亿吨,是数量最大的城市固体废弃物。2020年建筑垃圾的污染防治被正式纳入《固废法》,各地区相关管理条例也随之相继出台,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将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处置行业带进“欣欣向荣、百花齐放”的局面,但“繁荣”的背后依然难以掩盖行业中隐患,如何引导行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是需要深思的问题。一是行百里半九十,问题解决到位城市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35个试点城市的不完全统计,至2020年6月共有593个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项目,其中绝大部分项目都仅能处置纯废弃混凝土,企业技术低端化,但对真正影响城市环境的高混杂的砖混类拆除垃圾、成分复杂的装修垃圾却少人问津,个别拥有处置能力的企业影响力有限,对城市管理者而言,投入财力人力问题却依然存在。二是政府引导,加强对装修垃圾资源化处置领域的研究。在五类建筑拆除垃圾中,装修垃圾成分最复杂,源化处置的需求不断增加,成为城市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其产生具有点多面广的特点,处置项目选址难、设施少、处理能力不足,专业处置技术与专属设备的缺乏,制约行业发展。目前,全国稳定运行的装修垃圾处置项目极少,包括北京,广州等城市尚没专用于装修垃圾资源化处置的固定设施。缺乏行业系统性研究,对制约行业发展的核心技术与装备研究不足亟待改善。政府主管部门在技术创新政策上应加强政策导向,鼓励、激励从业企业积极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科研平台,打造全链条专门性科研平台,打造示范工程和示范企业并推广,联合行业协会管理政策研究,为尽快解决建筑垃圾管控问题提供有力支撑。 |